在臺灣,電子錢包已成為日常消費的一部分。從超商買早餐,到搭乘大眾運輸,一機在手就能完成付款。但便利背後,也帶來資安風險。許多用戶在不知不覺中落入詐騙陷阱,造成帳戶被盜、資產流失,甚至個資外洩。你是否曾接過疑似客服的簡訊?或點過一個來路不明的連結?這些都是駭客入侵電子錢包的常見手法。
電子錢包面臨哪些重大風險?
常見風險包括釣魚攻擊、惡意程式、資料外洩與帳戶遭盜用等。例如,臺灣曾發生 Line Pay 用戶收到假冒客服簡訊被騙走密碼,或是街口支付用戶遭冒用交易。
其實,不少人在操作加密貨幣交易所時非常謹慎,會設置雙重驗證、使用冷錢包,甚至不在手機上操作任何敏感資訊,因為深知比特幣、以太幣價格等波動劇烈,一旦資產被轉走,隨時可能損失數萬甚至數百萬元。近期,以太幣在短短一週內上漲約 24%,價格不僅突破 3,700 美元(約新台幣 11 萬元),還觸及 4,350 美元(約新台幣 13 萬元),創下自 2021 年 12 月以來新高。這種漲幅吸引更多投資者湧入,也讓與其綁定的電子錢包成為駭客覬覦的高價目標。
然而,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像 Line Pay、街口支付這類電子錢包時,卻容易因為「只是小額支付」而放鬆警覺,沒有開啟驗證、隨意點開連結或與他人分享登入資訊。駭客正是看準這種落差,專挑那些防護鬆散的用戶下手。
根據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表板,今年2月就已受理1萬773件詐騙案件,財損高達新台幣60億元以上,當中不少都與行動支付帳戶遭盜用有關。
如何防止駭客入侵電子錢包?
安全防護從個人習慣做起。以下是實用的防駭建議:
- 設定強密碼,不與其他平台共用
密碼不要使用生日、電話號碼等常見資訊。根據 Google 安全中心報告,67% 用戶習慣共用密碼,這讓駭客只需破解一次就能入侵多個帳戶。
- 啟用雙重驗證(2FA)
使用 OTP 或驗證器 App(如 Google Authenticator),能在帳戶被竊密碼時提供最後一道防線。
- 定期更新電子錢包App
很多用戶長期未更新應用,結果反而讓自己暴露在資安風險之中。以 2023 年為例,Google 緊急修補一個已遭大規模濫用的零日漏洞 CVE-2023-2033,這個漏洞存在於 Chrome 的 V8 JavaScript 引擎中,屬於「類型混淆」漏洞,攻擊者可藉此遠端執行任意程式碼,甚至控制裝置。
- 謹慎處理陌生連結與簡訊
接到自稱客服簡訊時,務必從官方網站查證聯絡方式,避免直接點擊連結。
冷錢包是否更安全?該怎麼選擇?
(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freepik.com/)
冷錢包指的是離線儲存方式,如硬體錢包或紙本錢包,與熱錢包(連網應用)相比,能大幅降低被駭風險。使用者可將資產從電子錢包轉入冷錢包中,雖然操作稍為繁瑣,但安全性更高。
常見冷錢包類型包括 Ledger、Trezor 等硬體裝置。建議冷錢包保存在實體安全處所,並備妥助記詞與備份資訊,以防裝置遺失或損壞。
若電子錢包遭入侵或遺失,該怎麼辦?
一旦發現異常,應立刻聯絡服務提供者,如 LINE Pay 或街口支付,申請凍結帳戶與交易。接著,應報案至警政署165反詐騙專線或資安單位,同時修改相關帳戶的密碼與登入資訊,以避免連鎖損害擴大。迅速反應是減少損失的關鍵。
電子錢包未來會變得更安全嗎?
目前市場上開始導入生物辨識技術(如指紋、臉部辨識)、SIM 卡內建安全元件與 AI 風險偵測。政府與金融科技業者也持續合作,推動電子支付安全標準與防詐機制。隨著使用者對資安重視提升,電子錢包將不僅止於便利工具,更成為結合穩定性與安全性的數位資產管道,與加密貨幣交易所一同構築未來的金融生態系。
版權所有:Kathy
發文日期:2025年8月19日
※本文為廠商贊助廣告文,合作提案請聯絡本站:freeware.tw@gmail.com